11年前,時任建設部總工程師的姚兵就曾發表過一段論斷:“就21世紀來說,應該重點講金屬結構。就結構來說,將要進入以金屬結構為主的世紀了”。時至以鋼結構為主的金屬結構在各大工程建設中大量應用已是不爭事實的,以其協會會長的身份,他對行業的現狀和未來發展仍時時從把握著主題和主線。
今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姚兵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談及行業發展的主題和主線時,做出如此闡述:“鋼結構行業的發展可以概括為堅持做大做強行業和企業。行業是由企業組成的,沒有企業的做大做強談不上行業的做大做強。發展對我們來講,就是要壯大行業,做強企業。而鋼結構行業發展方式的轉變需要適應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這里所說的循環經濟是資源集約型經濟,低碳經濟是環境友好和資源節約型經濟。”
姚兵認為,社會共識是鋼結構發展的前提。盡管鋼結構有著抗震性能強、節能環保、可循環使用等諸多的優勢、當前行業發展的條件也很充足,但目前全社會對鋼結構建筑的認識尚不到位。為更有利于鋼結構行業的發展,應該取得更多的社會共識和政府的支持。如此,才能使行業在“十二五”期間取得大力發展。
作為行業協會的會長,姚兵十分強調政府的支持對行業發展的關鍵作用。他透露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建筑鋼結構委員會已經組織專家研究了一個提案,建議政府出臺大力發展鋼結構的政策與意見。
在回顧政府以往就促進鋼結構行業的發展提供的支持時,姚兵說,1998年,建設部發布了《關于建筑業進行推廣應用十項新技術的通知》,其中第八條即是“鋼結構技術”;1999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建設部、計委等發布的《關于推進住宅產業現代化提高住宅質量的若干意見》;2004年,建設部發布《建設事業技術政策綱要》;2005年,經國務院批準、發改委發布《鋼鐵產業發展政策》;2009年,國務院發布《鋼鐵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等等,一系列的技術、政策的相繼出臺為我國鋼結構行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值得一提的是,國務院糾風辦近來對建筑行業的90多個獎項進行嚴格清理時,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的“中國建筑鋼結構金獎”得以保留。這也體現了對推廣鋼結構建筑的支持。因此他希望“中國建筑鋼結構金獎”能成為行業樹立、鼓勵技術創新的一個窗口,從而推動中國的鋼結構行業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姚兵強調,發展鋼結構建筑并不是提倡濫用鋼材,而是應該合理使用鋼材,只有這樣才能體現出鋼結構建筑的特性。
他同時強調,時候都應該牢記“生命是一位”的建筑準則。鋼結構行業在奉獻愛心、伸出援手救助遭受地震災害的國內外民眾的同時,如果能善于總結、善于思考如何用技術手段合理地規避、減少自然災害所帶來的損失,無論是對還是對個人都是十分有益的。在談及鋼結構建筑的抗震性能的性時,他認為地震災害恰好是對各種類型建筑的一種特別檢驗,雖然我們并不希望看到這種檢驗。他說,中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較嚴重的之一,我們不可能建好一棟大樓再去檢驗它的基礎和主體結構。但1999年臺灣地震和2008年的汶川地震,都用事實證明了鋼結構是抗震性能的建筑。當很多建筑被地震夷為平地時,采用鋼結構的綿陽九州體育館不僅安然無恙,還成為當時抗震救災的指揮部、老百姓們的避難場所。
姚兵分析我國鋼結構行業與國外的差距時指出,衡量鋼結構行業在一個的發展狀況,直觀的指標就是建筑用鋼量占全部鋼產量的比率。2010 年,我國鋼結構行業的用鋼量達到了3000多萬噸。盡管我國鋼材產量連續數年位居世界,但鋼結構建筑的用鋼量僅占全部鋼產量的5%,而日本和美國均已經超過50%,在這方面我國和發達相比有著巨大的差距。從美國、日本、歐洲一些發達的經驗來看,建筑業已經成為鋼材應用的主要市場,鋼結構建筑的市場已分布在工業、商業、社區、綜合等各個領域。值得注意的是,美國鋼結構建筑的材料大多來自于回收利用的廢舊鋼鐵,這充分顯示了鋼結構建筑可循環利用的特性。
目前,國內鋼結構企業超過1萬家,比較有影響的企業逾150家,而真正有規模的企業只有30家~50家。姚兵認為,鋼結構行業不僅是一個資金密集型行業,也是一個技術密集型行業,鋼結構行業的發展壯大離不開技術能力的提高和完善。鋼結構是一個對施工技術有著很高要求的行業,焊接,更是重中之重,焊接工藝的好壞對于鋼結構工程質量能夠產生很大的影響。進入新的一年,姚兵對我國鋼結構建筑行業發展寄予厚望:面對潛力巨大的鋼結構市場,企業一定要把握住行業脈搏,努力練好內功,進一步拓展市場空間,提高企業市場競爭能力,為中國的鋼結構行業做大做強貢獻力量。